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新昌

罕岭在浙东唐诗之路的地位——袁伯初

发布时间:2022-11-28 15:07 来源:县政协 浏览次数:

罕岭,王羲之见此地“山岭崇峻,以为罕有,故谓之‘罕岭’”,后人称王罕岭。王罕岭是唐代诗人李白等向往的地方,写下了歌咏王羲之、右军书楼墨池、右军旧宅和金庭观等许多诗篇和文章。王罕岭又是唐代诗人从剡县去明州、鄞县、奉化、宁海、象山等地便捷道路的必经地,是浙东唐诗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一、罕岭所在的大湖山是道教名山

大湖山,它以山巅“大湖潭”而名。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前,现嵊州、新昌同属剡县,大湖山在“(剡)县东七十二里,旧桐柏山,唐天宝六载改为丹池(山)。南岳真人曰:‘越有桐柏金庭,与天台四明相连,神仙之宫也。’”大湖山是天台山与四明山相连接的山,大湖山是桐柏金庭之所在,故大湖山又唤金庭山。

南朝陶弘景《真诰》记载:“桐柏山,高万八千丈,其山八重,周回八百余里,四面视之如一。在会稽东海际,一头亚在海中。金庭有不死之乡,在桐柏之中,方圆四十里,上有黄云覆之,树则苏玡、琳碧,泉则石髓金精,其山尽五色金也。经丹水南行,有洞交会,从中过行三十余里则得。”

桐柏山曰天台山,天台山分三处桐柏山,历代舆地家称司马承祯桐柏山为中桐柏,剡县金庭观桐柏山为西桐柏,宁海梁王山为东桐柏。丹水、五色金是金庭的特殊标志,丹水和洞的地理位置是金庭的方位坐标。2006年始,我们按文献记载,几十次上大湖山寻找,功夫不负有心,终于在大湖山上的王罕岭找到了丹水、五色金。洞在沿丹水南行三十里的现新昌县沃洲镇水帘村的山上,叫海门洞。

“真诰者,真人口授之诰也”。东晋兴宁(363—365)年间,南岳夫人为首的道教诸神,以杨羲为灵媒授诰,教育、诱导许谧和许翙步入仙界。一千六百五十多年前道教诰授所记录金庭的地理位置、地标特征是任何人不可编造,也无法否定的!

《晋书·王羲之传》:“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归隐金庭是王羲之一心的向往。好友许询有诗句:“洞天福地怀墨叟,赤水丹山见金庭。”是对王羲之归隐金庭的最好表达,金庭最权威的诠释。

《真诰》有记录:逸少即王廙兄旷之子,有风气,善书。后为会稽太守,永和十一年去郡,告灵不复仕。先与许先生周旋,颇亦慕道。至升平五年辛酉岁亡,年五十九。

王羲之永和十一年(355)辞官誓墓,升平五年(361)去世,享年59岁,为此可推算王羲之生年为303年。《真诰》是王羲之生平最权威的记载。

王羲之去世50年后,褚伯玉,于此金庭山置金庭观。永泰元年(498)梁代大臣沈约,学王羲之辞官去金庭修心,并写《桐柏山金庭馆碑》。

唐玄宗遣女道士王妙行“投简”,“投简”即投金龙玉简,也称“投龙”,是道教一种斋醮仪式。投在金庭观所在的大湖山顶大湖潭。由此可见唐代的大湖山是唐王朝的名山。

二、罕岭是书法圣地

唐代初,李唐王朝信奉道教,把道教尊为国教。英明睿智的唐太宗十分崇拜魏晋时期的士族文化,尤其喜爱王羲之书法。他诏令天下,不仅访摹网罗了所有王羲之传世的书法作品,其中有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还亲笔为王羲之写列传,王羲之受到了特别的尊重。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受到了唐代文人墨客钦慕。据浙东唐诗之路发现者和提出者竺岳兵先生初步统计,至少有100首唐诗赞扬王羲之。李白《送王屋山魏万还王屋》虽是写魏万游浙东的经历,其实是表述自己多次入浙东游历的足迹。诗中地名,只有实地游历,才能信手拈来。如果把这些地名串起来,就是李白和魏万的浙东唐诗之路。“此中久延伫,入剡寻王许。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天台连四明,日入向国清”。从诗中可看出李白和魏万都去剡县寻找过王羲之、许迈或许询等名人的遗迹,并到了王羲之归隐地——“天台连四明”,同时把王羲之归隐地到台州唐兴县(现称天台县)国清寺的日程也告诉读者了。只有25岁时就在江陵见到八十多岁的道教上清派一代宗师司马承祯,聆听过司马承祯的教诲,得到他的鼓励,后来又在山东接受了严格的宗教仪式,度为信奉上清经的道士,又亲自到过金庭的李白,才会熟知“越有桐柏金庭,与天台四明相连,神仙之宫也。”用“天台连四明”借代王羲之晚年归隐地金庭。

唐元和二年(807)三月,太和时的国子祭酒裴通与二三道友从剡县城出发,沿四明山的谷地,向东南方向走了七十里,到罕岭游览右军旧宅、右军书楼墨池和金庭观。在金庭观宿了两夜后,又去沃洲。写了一篇类似今天考察报告《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

详实地记录了右军旧宅、右军书楼墨池、金庭观、小香炉峰、石窦呀(海门洞)所处的地理位置,这些“小香炉峰”、“石窦呀”等自然地标,“右军旧宅”、“书楼墨池”、“金庭观”的遗址现在依然可寻。

在唐代,许多诗人去金庭罕岭追慕先贤或寻仙问道或朝圣膜拜、或探访记事,咏吟了不少诗篇,其中刘言史的《右军墨池》收录在《全唐诗》中。裴通《王右军宅》、小白《宿金庭观》等收录在《全唐诗续补遗》等等。

三、罕岭古为浙东要道古代

剡县去句章(现鄞州、奉化)、临海(现宁海古属临海)经王罕岭最便捷。王罕岭到朝涨朝落的现奉化溪口镇大埠及宁海西店大海边是一天的行程。

唐大中十三年(859)十二月除夕前,剡县北裘甫盐帮在象山与县官衙官兵遭遇。县衙官兵捉拿盐贩严刑毒打,并处死了几个盐贩。为死难的盐帮兄弟报仇,裘甫率百多名盐帮兄弟,一举攻陷象山县城,救出被缉捕的盐帮兄弟。而后,裘甫组织盐帮兄弟成立义军,率领义军多次打败浙东官军。四方苦难百姓云集裘甫的旗帜之下,部从发展到三万余人。裘甫以剡县为根据地建立政权,自号“天下都知兵马使”,改元称“罗平”,铸印“天平”。其浩大的声势震动了中原。朝廷调遣王式前去镇压,朝廷兵与裘军战于宁海南陈馆,裘军兵败。此时“(王)式曰:‘贼无所逃矣,惟黄罕岭可入剡,恨无兵以守之。虽然,亦成擒矣!’……贼军果然从黄罕岭遁去”。“黄罕岭”即“王罕岭”,唐时王罕岭这地名因王羲之归隐已不同凡响。

四、罕岭为右军晚年归隐的金庭

王羲之晚年归隐剡东金庭,得到了文史界和书法界的基本认同。现嵊州市有金庭镇,有金庭王氏集居的华堂村、金庭观建筑,以及人为的不符史实的编造,误以为金庭镇华堂村是王羲之晚年归隐的金庭。金庭镇华堂村并不是王羲之归隐的金庭。

《金庭王氏族谱》载有宋《金庭族谱序》:“(王羲之)晚自会稽徙居剡之金庭……传二十六世曰宏基,字立本者,复自金庭徙居岩头。这里,记载了非常清晰的史实,王羲之晚自会稽徙居剡之金庭。北宋末年,二十六世孙宏基复自金庭徙居岩头。

《剡录》是嵊县现存最早的一部县志,《剡录》编纂时,从金庭徙居岩头的王羲之后裔,侨置了金庭观,高似孙还是实事求是地记载道:“去观东十五里,有大湖山,峰势入天,上有赤水丹池,旧为王右军宅。”罕岭在大湖山,有赤水丹池,才是王羲之晚年归隐的金庭。

金庭山是桐柏真人王子乔之宫,王羲之为寻仙问道,皈依祖真,归隐大湖山上的王罕岭,文献记录清晰。王罕岭右军旧宅、金庭观是东晋、南朝、隋、唐时期道教和书法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唐代诗人敬仰和向往的胜地之一,在浙东唐诗之路有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重要的地位。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