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文物中探寻唐诗之路的魏晋基因——张斯鸿
古称剡东的新昌,是唐诗之路的首倡地和精华地。根据南开大学教授、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会长卢盛江先生发布的最新研究成果,应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550多位大唐诗人踏歌剡东,徜徉沃洲天姥,留下吟咏诗篇2500多首。
大唐诗人,因何纷至沓来?剡东深厚魏晋文化当是其中重要缘由。
据史料记载,魏晋时期的剡东是世人心中的桃花源,名公巨卿、高僧雅士云集。高僧开山建寺,名士论道自然,一时剡东成为文化高地、佛宗道源,引发“雪夜访戴”、“买山而隐”、“养马放鹤”等一系列载于《世说新语》的风雅事。
一段历史的证明,无外乎两种方式,一是古代文献,二是考古发现。文献法是最常用的,而考古法是最直接的。新昌通过考古发现,足以证明文献记载的这段魏晋璀璨历史。
七十年代,新昌曾清理发掘数十座历代古墓,近半为两晋墓葬。根据古墓清理发掘情况及文物普查资料显示,新昌三江流域分布众多两晋古墓群。在出土的大量两晋文物中,多数为越窑青瓷,器型规整精美,釉色青翠莹润,当属越窑青瓷中的上品,不似寻常百姓所用之物。其中有不少文房用品,如青瓷水盂、青瓷砚、青瓷狮形水注等,最为稀罕的,当属东晋太元十八年纪年墓中出土的一锭古墨。据史料记载,人工制墨出现于汉代,晋时虽产量较大,但由于墨保存不易,留存至今的却十分鲜见。新昌出土的墨锭,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早期墨锭保留至今的罕见实物。这锭古墨,是东晋哪位名士遗留?可曾在东晋永和十一年辞官归隐于此的“书圣”王羲之手中细细研磨?
梳理新昌博物馆馆藏发现,在上等级的珍贵文物中魏晋文物占比较高,达37%。这些曾沐浴过千年风雨的古物,让我们后世人浮想联翩,遥想当年那些身着宽袍大袖的风流人物,如何衣袂当风、仙姿卓绝的流连于新昌的山水间,这些酒瓶茶壶和杯碗盏碟是否曾逗留在他们的手中唇边,感受过他们当时的喜怒哀乐……
魏晋风流,不仅体现在新昌的地下文物中,也体现在地面文物中。
“书圣”王羲之当年辞官归隐于剡东鼓山筑观炼丹,虽史料中记载的紫芝庵已难觅踪迹,但他的曾外孙、山水诗鼻祖谢康乐开辟的一条横贯剡东、直通临海的古道却留存至今。“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客开山后,郊扉积水通”、“心忆悬帆身未遂,谢公此地昔年游”……,这条古道,多少唐代诗人曾踏歌而行,是唐诗之路的唯一陆路。
“石壁开金像,香山倚铁围”,孟浩然在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一诗中描写的新昌弥勒大佛,就是两晋高僧聚集剡东所产生的结果,支竺遗风的影响造就了被刘勰赞为“不世之宝、无等之业”的江南地区仅存齐梁造像。
“旧依支遁宿,曾与戴顒来”、“沃洲能共隐,不用道林钱”、“高僧本姓竺,开士旧名林”、“右军多难寻,此夜后池秋”、“一旦扬眉望沃洲,自言王谢许同游”……,在大唐诗人笔下魏晋高僧名士的影子比比皆是,他们挥棹剡溪、踏歌古道、徜徉沃洲天姥,正是为了追慕魏晋先贤而来。
由此可见,新昌的魏晋文化才是唐诗之路的源头,打造唐诗之路,当从深耕与厚植魏晋文化做起,使新昌的这条诗路有更厚重的底蕴、更绚烂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