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释传实
佛教从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传入我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达到兴盛,此后,便随着中国历史发展而进步。新昌大佛寺正是在这一时期(东晋永和345年)开山立寺。那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外来的佛教文化是怎样融入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的?两者又有怎样的关联与影响?这是我主要谈的问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仍以翻译佛经为主,但佛教思想日趋与西晋时风行之学说——“玄学”相结合,其中最典型的表现即《般若经》越发受到重视。《般若经》是由西晋名僧竺法护历时十多年翻译而成。“般若”意为“智慧”,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合称为“六波罗蜜”,是脱离生死苦恼之方法。《般若经》基本思想是“一切皆空,空即一切。”这与玄学思想有相似之处,迎合了西晋士人尚玄学,尚清谈的意趣。这引起了士人对于佛教的极大兴趣。此后,对于《般若经》研究的士族知识分子层出不穷,一大批著作相继问世,西晋迎来了般若学研究的全盛时期。
对于般若学的研究,当时的新昌已俨然成为其中重要的一处研究中心。在玄学盛行的背景之下,士大夫崇尚“清谈”。并常与名僧交往,承袭了魏晋时期佛玄交融的思想。汤用彤先生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说道“然吾人观西晋竺叔兰、支孝龙之风度,东晋康僧渊、帛高座等之事迹,则《老》《庄》清谈、佛教玄学之结合,想必甚早,王、何、嵇、阮之时,佛法或以间为学士所眷顾。”这正是描绘这一现象的写照。玄学清谈和佛教般若学思潮甚至受到东晋帝王的推崇,风靡朝野。在当时形成了佛教著名的“六家七宗”。除道安法师“本无宗”外,其余“六家六宗”创立者都在同时期聚集新昌,建寺讲经,开宗立派,宣说佛法。这是佛教思想与当时期本土文化深入融合的有力印证。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作为一种思想文化,南北政权都对其加以利用。利用佛教的教义和理念,对人民大众进行管理和控制,以强化集权统治。南方统治者重在对佛教教理进行利用。刘宋一代,帝王十分崇佛。到梁武帝萧衍时期可谓达到极盛。唐代诗人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描绘这时的南朝景象。
北方统治者对佛教的利用,则表现在国家对佛教的控制上,利用与限制并存,导致佛教依附于政权得以发展。北魏时期,佛教兴盛发展,却出现了道武帝灭佛事件,大量僧尼还俗,寺院损毁。北周武帝时期也出现灭佛事件。但整体并未阻碍佛教进步,反而加强了对于佛教的管理。北魏时期,设立玄昭寺作为管理全国僧众的机构。
我们不得不说,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一种文化,它的发展是惊人的。佛教,在古老的东方,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佛教文化都以一种特殊的姿态,伴随着中华文明一同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