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链接属站外链接,将无法使用辅助浏览工具! 是否继续访问?

简体版 | 繁体版 | 网站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文史新昌

以文化传承打造研学圣地——梁仕忠

发布时间:2022-11-28 15:10 来源:县政协 浏览次数:71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典型乱世,“八王之乱”和“王胡乱华”造成连年混战,百姓流离失所,官场上的勾心斗角,使那些饱读儒家经典的知识分子空有建功立业之雄心壮志,在政治高压之下,便纵情于山水之间,用大自然纯净的气息来洗涤尘世之污浊,隐逸与游学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现象,同时在遭遇无道乱世之时,人们总要寻求一种新的精神寄托,恰佛教文化强调的是断绝尘世的杂念与妄想,这使佛教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潮。当时新昌属剡县,地处浙东山区,水路、陆路均可到达,且人少地广,有群山连绵的天姥山、沃洲山,东联天台山脉,北接四明山脉,退可入大山隐居,且“剡”字为二火一刀有可避战乱一说,又由于当时的名士与名僧之间往来频繁,在新昌形成了《沃洲山禅院记》中所描述的“晋宋以来,因山洞开,厥初有罗汉僧西天竺人白道猷居焉,次有高僧竺法潜、支道林居焉,次又有乾、兴、渊、支、遁、开、威、蕴、崇、实、光、识、裴、藏、济、度、逞、印凡十八僧居焉,高士名人有戴逵、王洽、刘恢、许玄度、殷融、郄超、孙绰、桓彦表、王敬仁、何次道、王文度、谢长霞、袁彦伯、王蒙、卫玠、谢万石、蔡叔子、王羲之凡十八人,或游焉,或止焉。故道猷诗云:“连峰数千里,修林带平津。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谢灵运诗云:“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还期安可寻。”盖人与山相得於一时也……”之盛况,从而使新昌成为当时的“佛学圣地”与“游学天堂”。名士与高僧的到来,给新昌注入了新的文化与生命力,从诗歌、书法、绘画方面来看,新昌是谢灵运的第一篇山水诗的发祥地,有唐诗至尊的“梦游天姥呤留别”,书法上是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中王羲之的归隐地(新昌王罕岭},绘画上有戴顾(戴逵、顾恺之)中的戴逵重要游学地。

特定的历史造就一方水土,晋宋以后,新昌的历史文化文脉得到了传承与发扬,“崇文守正,务实创新”成为我们一代新昌人的新昌精神,作为一名旅游人,我认为我们要借助好老天爷给予的自然山水,先人们给予的文化资源,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前提下,产生美丽经济。目前,研学旅行不仅只是教育的重要部分,也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根据教育部等11部门的《关于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把研学游纳入了中小学的教学必修课,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学校必须组织开展研学旅游,以推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让校外与校内的研学,实际与理论相结合,《中小学生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更是明确指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上所述,新昌大力发展研学旅游有基础:一是魏晋开始就有十八高僧、十八名士来新昌“研学”;二是国家对中小学生学习有需求;三是新昌有传承,不仅有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大量影迹,还有当代的红色文化与廉政文化;四是还有一座唐诗圣山——天姥山,她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发展自信。如何建设好研学基地,我们要不断丰富里江历史文化街区与梁柏台故居的红色传承地的内涵,在天姥山大开发之机,将研学这一块作为重点打造,具体目标一是将沃洲湖片区(含东峁山)打造成书法与绘画圣地,二是将天姥山(以芭蕉山、施家坑村为主)打造成诗歌隐地。在打造时要充分挖掘与传承历史文脉,弘扬地方特色,将景点打造成中小学生研学必到地,当代文人墨客朝圣打卡地,从而推动新昌旅游事业二次飞跃,助推地方经济的高速发展。


主办单位 |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新昌县委员会 | 联系方式:87067839

Copyright © 2002-2010 zxw.zj.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党政机关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