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魏晋南北朝园林和风景建筑发展对唐代诗歌的影响——张 炜
唐诗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那又是什么影响了唐代诗歌?无疑,魏晋文化在这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兼容并蓄是唐代诗歌的重要特点,这种特点体现在地域、民族和思想文化上。它源自于唐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而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域、民族、文化大融合奠定了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格局。
一、园林和风景建筑与唐诗的关系
在唐代诗歌中,与园林和风景建筑相关的诗歌比比皆是。李商隐的《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里的乐游原正是先代的皇家园林之所在。李义山意不适而登乐游原,望斜阳而感慨人生。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节选)”这里的凤凰台相传乃南朝刘宋年间所筑,李太白悲古伤今,留下千古名句,更使凤凰台闻名遐迩。
园林和风景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孕育了诗人和他们的诗,诗人和他们的诗又让这些建筑即使不复存在之后仍能流芳百世。之所以能产生如此相辅相成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古建筑和园林的营造与唐诗的创作上有共通之处。前者遵从“唯能立意,方能造境”,后者常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创作手法。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和风景建筑的发展
唐诗与园林和风景建筑之所以能形成如此密切的关系,则同园林和风景建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方向是息息相关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回归自然和返璞归真的思潮迅速崛起,山水审美孕育而生,并且产生四种外化的艺术成果:山水诗、山水画、山水散文、山水园林。诗词与园林和风景建筑在这个时期有了共同的美学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艺术的发展对园林和风景建筑的发展造成重要影响。一方面,主人对园林和风景建筑的本质需求发生了改变,从原来的满足物质生活需要逐渐转变为满足修心养性的精神需要。另一方面,主人造园筑楼的美学基础发生了转变,自然和写意逐渐成为造园筑楼的新风。再一方面,文化和艺术特质在园林和风景建筑中成为重要的组成,点景题名、叠石造景、曲水流觞等等成为主流的营造手法。
两汉时期,皇家苑囿在园林系统中占统治地位,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园林成为主流。一大批文人士大夫避世追求静逸的生活,这极大的促进了士人园林的发展。西晋石崇的河阳别业,“百木几千万株,流水周于舍下。有观阁池沼,多养鱼鸟。……出则以游目弋钓为事,入则有琴书之娱”(《思归引序》)。山水、自然、雅致是当时园林营造的关键词。同时期的皇家园林,在总体风格上也从两汉的法天象地、帝王气象向追求自然美而转移。华林园是建康五朝历代经营的皇家园林,初建便依托原有自然形制,添置了林木、水渠、池沼等。简文帝更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兴起的城郊风景点是公共园林的前身。南朝刘宋广陵城北,依山临水建造了亭台楼阁,栽植花木,传有“果竹繁茂,花药成行,……召集文士,尽游玩之适,一时之盛也”(《宋书》)。许多城市在城墙和高地上修建楼阁,作游览远眺之用,如建康城的瓦官阁、武昌城的南楼。山水审美的发展也促进了山区景点的开发,文人隐士寻觅山水佳地筑庐建院,佛教与道教在名山大川修建寺院道观。
中国的园林和建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需求、审美等转变,在形式、功能、布局上都有了创新和转变。
三、魏晋南北朝园林和风景建筑对唐诗的影响
园林和风景建筑从大城市向地方扩散,到唐代的时候,已经建造了很多郊区风景游览地。而实施建造这些游览地的是谁?正是唐代诗人和文人。白居易设计建造了庐山草堂,在杭州任刺史时更是一路有五亭;颜真卿在湖州建白蘋洲;柳宗元规划修建了钴鉧潭和龙兴寺东丘景点等等。唐代的诗人和文人秉承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士人阶层对园林和风景建筑的一贯态度,从中也对诗歌创作产生了启迪。这便是魏晋南北朝园林和风景建筑对唐诗影响。
总结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融合碰撞出了继往开来的思想火花,而思想领域的活跃推动了艺术和文化领域的大发展,艺术和文化领域的发展致使园林和风景建筑发生了转折性发展,并奠定了中国古典园林和风景建筑今后的主基调。而唐代的文人墨客又继承了魏晋南北朝园林和风景建筑在意境及营造手法上的核心,进而园林和风景建筑与唐代诗人及诗歌形成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