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路宽:从拔茅区块看产城融合短板及解决办法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过程中伴随着产业和人口聚集,但如果不协同发展,不统筹谋划,就会出现城镇化和产业化发展脱节、城市粗放型增长、基础设施不足、城市管理公共服水平低等这些许多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而产城融合是经济新常态下提出的城市化与产业化协同发展的新思路,所以产城融合有助于新型城镇化,是其实现的重要路径。
以羽林街道拔茅村为例,调研发现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些问题。拔茅区块,包括初丝湾、王家园、磨石孔等几个中小企业园,区域中心是拔茅村。人口聚集和产业聚集达到了一定规模,据初步统计,企业数量有近1000家,本地人口3200多人,外来人口5000多人;区域内商品房、租赁住房市场较为火热,商品房价格已达每平方8500元,营业房、村民自建房租赁价格也高于城区的很多区块。但是,该区块的整体档次还是偏低,亦城亦村亦园区,“城镇化”的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商贸服务配套不足,市政服务没有到位。拔茅的现状,就是“产城融合”里面的“产”有了一定优势,但“城”相对滞后。我县的其他区块也存在“产城融合”方面的问题,或“产”落后于“城”,或“城”落后于“产”。
新型城镇化下的产城融合要要树立区块内部联动发展的理念,应以县城为中心,如城大明市区块、梅澄区块为东西两大副中心,进行协同发展。
一是加速区块融合,做好“产城融合”中的“融合”。从目前发展和规划来看,各大区块的发展各有侧重点,单靠一个区块无法做到“产城融合”,要以区块间协同发展的理念去推动“产城融合”。如“工业新城”大明市新区以产业发展为主,而“未来社区”如城片侧重城市建设,双方在“产城融合”发展中刚好可以优势互补,两个区块通过泉清隧道相连,联动起来发展,更有助于“产城融合”。对此,建议由县委县政府牵头,再实施一个整体规划,规范范围包含泉清、青山头等片区中间地带,通过中间地带把区块优势资源串点成线、连片成带,形成“1+1>2”的裂变效应。同时,人口布局上要“融合”,根据规划,大明市新区2030年达到3万常住人口,如城2030年达到4万常住人口乃至更多,两边都应该“住”人,但不应“抢”人。所以,城市功能布局在如城,人口布局的重点也应在如城。又如梅澄区块,梅渚重“产”,澄潭则重“城”,也应融合发展,考虑到澄潭已成为街道,为进一步凸显原澄潭镇政府行政中心、核心区域定位,应重点考虑城市功能建设。澄潭街道办事处所在区域应该是一个既可以承载梅渚企业产业工人的集中居住区,又是一个可以承载镜岭游客的度假酒店集中区。
二是做大产业优势,做好“产城融合”中的“产”。新昌的优势还是在产业,产业发展是我们的金名片。而且在产城融合中,“产”是产城融合的基因,没有产业支撑,就无法实现人口的集聚,城市发展就会失去源动力。今后,新昌对于城市发展的空间还有一定的拓展空间,但实际上这个量不会太大,所以未来的一些区块,包括城北台地,实际上产城融合也应以产为主,当然,产值都是要高,技术含量要高。同时,对原青山工业园、江北工业园等基础设施落后的工业园区加速全域产业治理,进行改造提升。特别要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以亩产论英雄,实施“腾笼换鸟”,优化供给侧结构,倒逼低端产业、僵尸企业退出来,引入高端产业、优质企业。
三是完善城市配套,做好“产城融合”中的“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人是“产城融合”的关键,如何提供城市配套,吸引更多人,留住更多人尤为重要。以拔茅区块为例,城市功能要提升,拔茅区块的城镇化并非城市化,不搞“大拆大建”,可将其建设成为“精致小城镇”,一个能承载沃洲、沙溪和小将等东部乡镇人口的“城市副中心”,体现其居住属性;建设成为一处能承接沃洲镇、老青山工业园区企业的“商贸服务中心”,体现其商务属性。对可利用的约260亩土地(园区已征用160亩、村中可利用100亩)进行通盘考虑,选址建设集酒店、商超、居住为一体的商住、商业综合体,选址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实行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腾出发展空间。在教育、医疗方面,拔茅小学亟需扩大办学规模,可以择址新建,原拔茅小学和羽林卫生院则打通使用,亦扩大了卫生院规模。管理体系要完善。拔茅区块包含了拔茅村,由拔茅村管理,包含了企业,由园区进行管理,包含了股份经济合作社,由社区和纯股份经济合作社管理,多头管理下反而容易出现“失管漏管”,同时,上述区域均没有纳入到建成区范围,城市管理是明显短板。建议整个拔茅区块、甚至是马大王上来的整个104两侧区块纳入建成区范围,王家园等纯股份经济合作社继续作为主体承担管理责任,其干部报酬通过社区工作资金予以保障,同时,企业周边的管理由社区或村兜底,园区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