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建言

毛明:新型城镇化如何让人“进得来 留得下 回得去”

发布时间:2022-07-29 09:15 来源:县政协 浏览次数:

今年5月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从国家层面将新型城镇化建设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再次明确了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全面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其中,坚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为首要任务。如何让农业转移人口包括其他流动人口“进得来,留得下,回得去”,来去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呢,结合我县实际,我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强化公共服务供给,让转移人口进得来、留得下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在面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个问题上,很多城市正从‘半推半就’转为‘争先恐后’。尽管2020年10月绍兴市全面放开放宽了城镇落户和投靠落户条件,但某些城市的“零门槛”落户无疑更显诚意。江西南昌就全面取消了迁入条件限制,实行以群众申请为主、不附加其他条件、同户人员可随迁“零门槛”准入政策,为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提供了极大便利。

当然,放低准入门槛只是打通了渠道,落户安家后能否留得住人,让他们从新市民变为成熟合格的市民,还要看他们能否全面融入城市社会,实现身份转换到心理认同。新生代农民进城打工跟上一辈农民工很大的不同是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他们从追求户口转变的“形”转向公共服务的“实”,更看重城市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更关注生活质量和社会文化环境。

建议政府在推行“零门槛”落户的基础上,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关注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构建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提供多元化医疗服务,创造多元化就业环境,注重多元化文化精神需求,特别在提供多元化教育方面,除了高质量学历教育,还要注重职业技能教育,关注幼儿和老年教育,优化学校布局,加强学校的寄宿制功能,增设主城区连接新城区学校的交通专线,东西双向发车,降低随迁子女的就学成本。在完善城镇综合功能上补足短板,坚持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打造充满机遇的活力城市。有序推进城市更新,让城市发展具有个性化,城市管理具有人性化、智能化,让转移人口进得来、留得下。

二、探索农民与土地“解绑”路径,让转移人口回得去

在镜岭镇调研的时候,镇党委书记张钰介绍说,镜岭镇登记在册的户籍人口是2.8万左右,但在全民核酸检测时发现,实际居住人口却不到1万。从县统计局了解到,根据抽样调查,农村实际居住人口大概是登记户籍人口的三分之一,有三分之二的人已经进城务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政府配套的政策非常到位,进城落户渠道畅通,这些农业转移人口为何不买账呢?究其原因,他们是担心“进得了城,回不了村”。

确实,近年来附着在农业户口上的优惠政策持续不断出台,农民愿意在城市工作生活,但不愿意迁户口,是算了一笔利益账后的理性选择。在与户口相关联的12项权益中,就业、养老保险、教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等5项城乡基本无政策差别;土地权益、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农村五保、扶贫等5项是农村户口独有;只有低保城市补助标准比农村每月高40元,公租房、廉租房为城市户口独有的。农民进城但不愿放弃农村户口的背后,是农村户口“含金量”明显上涨。他们可以承包土地和农村财产,可以集体分红,有权获得被征用土地补偿,可以进行土地或宅基地抵押贷款,可以享受新农业合作社的好处。总之一句话,土地能给农民带来利益,他们保留农村户口,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要提高农民进城落户的意愿,真正推进人的城镇化,关键还是要盘活农村土地资产,让农民和土地“解绑”。目前我县正在试点农村宅基地改革,推行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三权分置,在农业局调研时,吴青松局长也讲到除了“以宅换钱、以宅换房”外,还将试行“以宅换票”,这里建议:允许农民带着“土地权利”进城落户,结合“宅基地择地竞价、资格权有偿置换”等尝试,集体资产收益分配等权益可以保持不变,拥有的股权可依法继承和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从而逐步推出“三权”市场化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探索出一条农民与土地“解绑”的路径,让农业转移人口真正可以“家中有地,进退有据”,让那三分之二已经在城里务工的农业转移人员心甘情愿毫无顾虑的成为新市民。

三、以城乡融合推动就地城镇化,让转移人口来去自由  

第一代农民工看似在城市工作,其实很像在城里“种地”,把挣到的钱存起来拿回家,并没有实现城市的生活方式。今天的新生代农民,即便是在农村种地,对生活方式也有更高的需求,比如在家庭农场引入科技的方式种地,比如在农村经营企业。这对以城乡融合推动就地城镇化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条件。

我县素来重视“特色小镇”建设,比如儒岙镇有“诗路小镇”品牌,沃洲镇突出发挥智能制造产业辐射带动作用,镜岭镇打造花园名镇,回山镇在打造山地农创小镇……“特色小镇”往往集产业、旅游、休闲、消费等诸多体验经济元素于一体,充分利用了城乡经济相融合的梯度红利与创新红利,能够促进农村生产结构的转型升级,是城乡经济勾兑的枢纽,是农村就地城镇化的主要载体。

日前我们已经基本打通“从乡到城”的空间和渠道,在进一步推进发展的同时,是否可以抓住机遇重点突破“从城到乡”的政策性空间和渠道,让城市人才、工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下乡投放成为常态,让城乡产业的协同发展和农村一二三产业充分融合。从而建立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机制,实现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把城镇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向乡村覆盖,让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促进城市“聚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有机统一,让“特色小镇”就地城镇化成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新抓手,也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与乡村之间自主择业、自由定居,真正实现来去自由。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