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与剡中
刘长卿,字文房,籍贯有宣城(今属安徽省)、河间(今属河北省)、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三说。但他从小生长在洛阳,自视为洛阳人。生于开元十四年(726),卒于贞元六年(790)。一生经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玄宗天宝年间已经创作相当数量诗歌,但真正形成自己风格并被世人所认可,则是在安史之乱移居江南以后。他现存的诗作,绝大部分都创作于肃宗至德元年至德宗建中年间。不论从诗风上看,还是时代归属上看,他都是一位地道的大历诗人。
刘长卿是少数几位与剡中有密切关系的唐代诗人之一,涉及剡中的诗作,亦于唐代诗人中居于前茅,故值得为之作简要梳理。主要是下列几个方面,一是从其生平大略,看其与剡中相交集或重合之处,二是碧涧别墅当在何处,三是与剡中有关诗作解读。
一、从刘长卿生平大略看其与剡中相交集或重合之处。据唐代文学研究专家储仲君先生《刘长卿诗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96年7月出版)前言所云,刘长卿的经历十分坎坷,起先是屡试不第,接着是两遭贬谪,最后是晚岁失州。天宝中,刘已颇具才名,甚至被举子们公推为棚顶(见《封氏见闻录》),但他屡试不第,直到至德二年(757)才进士及第(按《全唐诗》作开元二十一年进士),同年,初任长州县尉。三年正月,摄海盐县令,不久应事下狱,贬谪广东南巴(时称潘州),命至洪州待命。直至第六个年头亦即广德元年(763),才得以量移(按即由离京城远处调往近处)浙西某县。短暂的初任和长期的贬谪,是刘步入仕途后遭到的第一次大的打击。大历元年(766)或稍前,刘秩满赴京,随即入转运使府任职,充判官,兼殿中侍御史,作为著名理财家刘晏的主要助手之一,投入到战后经济复苏的繁忙活动,由奉使淮西,到驻守淮南,再到分务鄂岳,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和洞庭左右的数十州。大历八九年间,就在他任鄂岳转运留后、检校祠部员外郎期间,遭到鄂岳观察使吴仲孺的诬陷,并因此而再贬睦州。多年的辛劳,换来了再次的斥逐,这是刘长卿仕宦生涯中又一次大的波折。
刘离开鄂州后,归至常州,在义兴暂住。大历十一年(776),经按覆,于大历十二年抵达睦州贬所,任闲职州司马之职。并滞留于此达四年之久,直到建中二年(781),才得以迁任随州刺史。但不久,随州就被奉命讨伐梁崇义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所占领,他的职位就莫名其妙地丢失了,是为晚年失州。他已届暮年,身心俱惫,不久就在寄身幕府中默默去世了。
据其年谱记载,至德三载(758)约三十三岁,刘摄海盐令,时间虽短,但可以看作他进入浙江境内之始。次年即被贬谪潘州南巴县尉(今属广东省),后虽未至其地,但待命六年。真正与剡中发生关系并留下诗文者,还是从宝应元年(761)及次年。元年八月,袁晁起义,连陷浙东州县,刘约三十七岁,逗留江西鄱阳、余干,次年,李光弼镇压起义军,袁晁被擒,刘量移浙西某地,按所任或为嘉兴县尉。其参加此次随大军镇压农民起义活动,并到过剡中,就袁晁起义留诗数首。广德二年及次年(764-765),仍然在浙西任职,大历四年,约四十四岁,再巡浙西浙东诸州,并明确记载到过越中诸地。大历十二年(777)至建中二年(781)这四年时间里,他一直任职睦州司马,地点在新安县即后来之遂安县(今已淹没在千岛湖中),以五十岁至五十四岁之间。
二、关于碧涧别墅在何处。储仲君先生关于此一问题的结论,虽然未能成为定论,但其所论,还是具有一定说服力,当可作一家之言,姑以存之,权作参考。
时间上说,是在刘长卿四十九岁那年,遭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陷,去职东归,途经和州、宣州,归至常州,故在义兴(今宜兴市)营碧涧别墅。碧涧,地志无载。按刘长卿《酬滁州李十六使君见赠》诗注云:李公与予于阳羡山中新营别墅。则碧涧亦在阳羡山中。都穆《南岳铜官二山记》:按南岳本衡州之衡山,吴孙皓以阳羡山石裂为瑞,遣使封之,改曰国山,遂禅此以为南岳。又,阳羡山又名国山,亦称南岳。《太平寰宇记》卷九二常州宜兴县条有云:国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又按独孤及有《得李滁州书以玉潭庄见托因书春思以诗代答》诗(《全唐诗》卷二四七),知李滁州幼卿庄名玉潭。《江南通志》卷一三:玉女潭,在荆溪县(按即宜兴)张公洞西南三里,深广逾百尺,旧传玉女修炼于此。唐权德舆称,阳羡山水,以此为首。玉潭,盖玉女潭之省也。以此知碧涧别墅当在阳羡山中,张公洞侧。刘长卿有《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诗,皇甫侍御即皇甫曾,字孝常。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冉)集序》(《全唐文》卷三八八)云:孝常既除丧,惧遗制之坠于地,以及与茂政前后为谏官,故衔痛编次,以论撰见托,遂著其始终以冠于篇。《四库全书》本《二皇甫集》载及此序,署大历十年。是知皇甫曾编次乃兄遗文毕,尝于大历十年(755)至常州求序于及,访刘长卿于义兴,当在同时。
三、刘长卿剡中诗解读。刘涉及剡中诗甚多,不能一一列举,此处仅分类言之。一类是与浙东袁晁起义有关,作者应亲至其地,类似战地随行记者身份写下一些诗作。第二类是与剡中隐居高僧名士有交往,而写下一些送别酬唱之作。第三类,则以触景生情,以剡中历史风物典故入诗者,用借喻手法,非直接写剡中者。
第一类情况,有《送朱山人越州贼退后归山阴别业》、《奉送贺若郎中贼退后之杭州》、《和袁郎中破贼后军行过剡中山水谨上太尉(即李光弼)》(另附录皇甫冉《和袁郎中破贼后经剡中山水》见《全唐诗》卷二五0,李嘉祐《和袁郎中破贼后经剡中山水上太尉》见《全唐诗》卷二0七)。
先看第一首,《送朱山人越州贼退后归山阴别业》,其云:越州初罢战,江上送归桡。南渡无来客,西陵自落潮。空城垂故柳,旧业废春苗。闾里相逢少,莺花共寂寥。此处朱山人当为朱放。放字长通,襄阳人,一说南阳人,安史之乱后隐居江左,在剡中有诗多首,与同时隐居剡中的女道士李季兰、皎然、陆羽等多有交往。贞元初徵拜拾遗。《唐才子传》卷五有传。按《旧唐书代宗纪》:宝应二年(763)三月丁未,袁傪破袁晁之众于浙东。朱山人别业,《万历绍兴府志》云,在山阴县南。诗为浙西送行之作。写战后萧条景象。第二首为写杭州战后景象,也甚寥落,此不赘。第三首,《和袁郎中破贼后军行过剡中山水谨上太尉(李光弼)》,其云:剡路除荆棘,王师罢鼓鼙。农归沧海畔,围解赤城西。赦罪春阳发,收兵太白低。远峰来马首,横笛入猿啼。兰渚催新幄,桃源识故蹊。已闻开阁待,谁许卧东溪。袁郎中,即袁傪,宝应二年三月,袁傪破袁晁之众于越州。剡中山水,唐时剡县属江南道越州,境内有天姥、沃洲,又有剡溪,历来被视为隐居及游览胜地。此诗涉及一些当地名胜,如赤城在台州天台县(《太平寰宇记》卷九八),桃源,此处以指剡县人刘晨、阮肇入山采药遇仙之桃源,兰渚,据《太平寰宇记》卷九六引《舆地志》云:山阴郭西有兰渚,渚有兰亭,王羲之所谓曲水之胜景,制序于此。此诗写出一场战争之范围涉及到自天台至山阴广大地区,当然剡中更在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他写到赦罪春阳发,按李肇《国史补》卷上有云:袁傪之破袁晁,擒其伪公卿数十人。州县大具桎梏,谓必生致阙下。傪曰:此恶百姓,何足烦人!乃各遣笞臀而释之。这些参与过农民起义的中小层官员,虽然被他鞭打一顿,但被他无罪释放,其实是保护了他们的生命,否则,如果被解押至京城,就难免被杀头。这也说明袁傪处理战事之宽容和务实,有干练之才。至于皇甫冉和李嘉祐之诗,则更证明此次战事与剡中的密切关系,此不赘。
第二类,为作者与剡中隐居高僧名士交往酬唱之作,这部分是其剡中诗的主体。主要有《送荀八过山阴旧任兼寄剡中诸官》、《过隐空和尚故居》、《赠微上人》、《送灵澈上人还越中》、《送方外上人》、《寄灵一上人》等。如第一首诗,储仲君先生认为当作于大历二、三年(767、768),此诗限于篇幅,全文不具录,但其中诗句可以看出,他与越中景物十分熟悉,写到旧石曹娥篆,空山夏禹祠。还称剡溪多隐吏,君去道相思。说明他与剡中隐吏关系也很密切,有托其代致问候之意。唐人所谓隐吏,指身虽仕宦而心存淡泊者。第二首为《过隐空和尚故居》,其云:自从飞锡去,人到沃洲稀。林下期何在,山中春独归。踏花寻旧径,映竹掩空扉。寥落东峰上,犹堪静者依。独孤及《一公塔铭》(《全唐文》卷三九0):初舍于会稽之南溜寺焉,与禅宗之达者释隐空、虔印、静虚相与讨十二部经第一义谛之旨。是知隐空为越州僧。从诗中可以知道,隐空应该曾经隐居于沃洲山中,因其离去,而使沃洲有寥落之慨。第三首,《送灵澈上人还越中》有云:禅客无心杖锡还,沃洲深处草堂闲。按灵澈为越州云门寺僧,见《宋高僧传》卷一五本传,约于大历末、建中初移居湖州何山,见皎然《赠包中丞诗》及《灵澈上人何山寺七贤石》诗,此诗送归越州,当在大历十二年(777)前后。全诗亦写灵澈上人曾隐居沃洲,因其离去,此地寥落。至于《送方外上人》,即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更是名诗。他当以劝诫上人而讽时人以隐居为终南捷径者,非讽方外也。但沃洲还是他的诗作题材。以下诗不赘。
第三类,为借喻之作。主要有碧涧别墅诸作。有《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附录皇甫曾《过刘员外长卿别墅》)、《初到碧涧招明契上人》等。第一首云: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此诗写荒芜之地,无人过访,不意有佳客临门,有欣喜何如之慨。唐汝询《唐诗解》有云:暮景凄其,路无行客,所见独侍御耳。试观桥之断,水之分,地之幽僻可想。苟非同病相怜,畴能至此耶?深见侍御之知心也。雨水浮桥,故断。此诗之令人疑惑处在于,何人到白云一句,有人以为指新昌大佛寺景区内之白云,储仲君先生则以为是引用谢灵运《入彭蠡湖口》诗: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之意。指深山隐者所居处,非特指。如果说此诗借喻剡中景物尚少,那么与他唱和的皇甫曾诗《过刘员外长卿别墅》则一开始就说,谢客开山后,郊扉与水通。谢客开山就是写谢灵运自始宁南山开道,直通临海之典故,完全是一种借喻吧。另一首《初到碧涧别墅招明契上人》则是刘长卿邀请上人到他新居做客,好像是一张请柬,最后说,沃洲能共隐,不用道林钱。是引用《世说新语》所载之支道林买山而隐典故无疑,但也是借喻而已,其地非在剡中沃洲也。刘长卿是唐代大历诗人的杰出代表,而他的剡中诗,不但数量甚多,而且质量甚高,当是新昌地方文化的宝贵遗产,值得为之整理研究,至于碧涧别墅何处,见仁见智,不影响我们对刘长卿与剡中关系疏密的认识。本文限于学识与水平,仅作抛砖引玉而已,并以此求教于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