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新昌

天姥四题

发布时间:2023-04-20 15:21 来源:县政协 浏览次数:

天姥山,为新昌众山之主。

天姥山肇开之祖应推南朝诗人谢灵运,他任永嘉太守时凿山开路成古驿道,后人称“谢公道”,渐次发现佳景。谢有诗赞天姥:“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还期那可寻”。唐以后,历代诗人追慕名贤高士,接踵而至。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传世,更使天姥山蜚声天下。

我曾多次游历天姥山,姑且以“天姥四题”,作个粗浅介绍。

  

拨云连天

  

登拨云尖以秋日为佳。

拨云尖高 818 米,是新昌天姥山的主峰。因尖峰耸立天际,直插云霄,故名。

上拨云尖的路是很多的,可以选择“谢公道”,也可从儒岙镇藤坑村进去登防火道,上山更便捷些。由于林场职工和当地农民几十年的苦心栽培, 600 多公顷短叶松已长得郁郁葱葱,成为农家之宝。预防森林火灾的措施必不可少,于是便有了千米之长的防火道,如一条浅绿色的大飘带从山巅奔腾而下,其气势决非寻常之气球彩带可比。

防火道,虽然比那幽幽小径要陡了些,也险了一些,但走不了还可爬。爬山,爬山,味道就在一个“爬”字。爬累了,可在“夫妻岩”边憩息片刻,合一个影。不过,从那石像面部的道道皱纹来看,这是一对久经风霜的老夫老妻了。有人说:“这是李白和谢公在饮酒斗诗,不能叫夫妻岩,应称李谢岩才对。”有人驳道:“不,这是一对管山夫妻,他们舍不得这大山,这森林,要不然,为什么他们仙逝了,还要守在这防火道上呢!”

神话,妙在自圆其说,为奇岩怪石取名,则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山民们就有这个本事,什么蹲牛岩、布谷岩、鸡笼顶、大龟岩……都出自他们的口中。一路上细看这些岩石,果然在似像非像之中。蝌蚪岩表面酷似有无数蝌蚪争攀高峰、蹲牛岩似两对牛角争雄、马鞍峧似骏马在驰聘、鸡笼顶和布谷岩隐于树丛之中,细听果有鸡啼鸟鸣之声传来。

天姥山峰险峻挺拔,谷壑神秘幽深,四周烟雾缭绕,山腰林木葱茏,仰望天阻,俯降千仞。相传登顶可听到“天姥歌谣响”,但登上天姥山的人,谁也没有听见“姥姥们唱歌”,画眉的清音是听到了,松鼠的欢跳是看到了。不过,人们最感兴趣的是那野果子。秋日,满山遍野带刺的毛栗,用脚一搓,去毛剥壳,那小果儿是甜甜的、鲜鲜的,还有那水灵灵的“柱酌”,红得可爱,味道酸酸的,正解渴。

登攀两个小时,上拨云尖顶,似到了王母娘娘的仙界,人在一层浅蓝色的神秘纱帷包裹之中,这是“天姥云烟”的杰作。阴雨天,四野茫茫,朦朦胧胧;骤雨初歇,山峰显现,飘然起舞,晴天眺望,天姥山的巍峨景致尽收眼底:东有菩提峰、万年山、东■山;南有王会山、关岭头、莲花峰;西有南明山、南岩山、鼓山、磕山、马鞍山;北有芭蕉山、斑竹山、细尖山。俯视山下,田畴坦荡,云树烟村,丘陵起伏,远接天际……此时此刻,人们才真正体会到李白诗中拨云连天的意境:“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古道风情

  

出新昌城旧东门到天台县界,至今还保留着一条谢灵运于公元 429 年开通的古驿道。一路铺就的鹅卵石,光滑平整。目前横贯班竹的长街,会墅岭的石级台阶,天姥寺至冷水坑的山路,仍留存古驿道的风韵。驿道上所设的小石佛铺、冷水铺、关岭铺,还可看出铺址旧貌。驿道经桃源穿越天姥,到达关岭头,新昌境内全长 45 公里。这条古驿道沿途风光秀美,还有许多流传千古的遗迹。

出旧东门,经长坵田、黄婆亭、越下姆岭,此一段已辟为新桃支路。但小石佛路廊至平水庙一段,驿道犹存,铺廊犹在,石碑仍保留着。它几百年来为路人提供歇息、避雨、乘凉等种种好处。

翻越小石佛岭,经桃树坞,便到刘门坞村,村临惆怅溪。村口丹枫耸立,浓樟覆阴,旧建有阮公坛、迎仙阁,庙中二像,背药锄,戴斗笠,俨然农人,可惜今已像毁庙平,仅存传说。村后为刘门山,山中有采药径盘桓,这里就是闻名遐迩的桃源仙境。相传东汉剡人刘晨、阮肇入天姥山采药,迷路乏食,摘桃充饥,路遇两位姿容丽质的仙女,相邀结为伉俪。半年后,刘阮思乡求归,二女相送,到家却已历七世矣。刘阮复上桃源,寻仙无着,徘徊惆怅溪,不知所终。故事流传极广,历代诗人咏其事者甚多。王十朋诗曰:“涧水桃花路易迷,不同人世下成蹊,自从重入山中去,烟雨深深锁旧溪。”吟来有些悲哀。

走出刘门坞,沿旧路至迎仙桥,驱车 3 公里到班竹村。村口有一座石拱桥,高 10 米,为清代重修,桥横侧刻“落马桥”三字,也即司马悔桥。相传唐道士司马承桢隐居天台桐柏山白云观,因唐玄宗数诏出山,至此而悔,故名。桥东原有司马庙,官吏到此要落马下轿,故又名“落马桥”。过桥即班竹村,历史上有名的斑竹铺就在村中,现已不知其处。从村口望进去,好一条整齐的穿村长街,这也是古驿道上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长约 1 千米,宽 2 米左右,路面的鹅卵石,经过几百年的磨擦,铮光镗亮,但它依然牢牢镶嵌在大道上。小街两旁是鳞次栉比的村民住房,建筑设计自然昔非今比,但也残留了不少古老的民宅。特别是章家祠堂雕梁画栋的古戏台,十分精致。据载徐霞客曾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四月间从天台经万年寺出会墅岭至斑竹铺投宿,清袁枚、民国郁达夫也曾经过这里。

走出班竹村口,车至会墅岭古驿道盘旋而上。这陡峭山路,当年曾累煞轿夫和肩挑背驮的农民。现在好多了,已通了公路,有了汽车,谁还想去体味这“蜀道之难”呢!

过会墅岭,经太平庵,弃车步入天姥寺,沿蜿蜒盘旋的驿道,上岭巅,登顶四望,山下田畴坦荡,山间树林葱郁,山顶云雾缭绕。这神神秘秘的天姥群山引来无数文人墨客吟诗作文,成为后人仰望游赏之地。

下冷水坑岭,过横渡街,邮交铺村,顺老驿路到关岭铺,这就是新昌与天台的交界处了。关岭铺是难得的古道遗迹,保存得那么好,是省内少有的。走进砖墙圆拱门,里面还有多间古老民居,铺北为新昌境,铺南为天台境,虽有界碑,但两县乡亲世代杂居,情同手足,难分难舍。

  

龙潭飞瀑

 

因为有了大山和峡谷,才有奇丽多姿的飞瀑龙潭,也因为有了龙潭飞瀑,更使雄奇的天姥山增添了生气和灵气。

我曾游历过天姥山的鳗鱼瀑、三泄瀑和龙潭坑,兴味无穷。

芭蕉山的狮子岗和象鼻岗之狭谷中有一条小溪,细流而已。村中长者相告:倘在雨后,峡谷中可见一条鳗鱼向上腾跃。我不信,另找了大雨天后的清晨,赶到会墅岭腰部远望。此时,这条文静的小溪居然“活”了起来,怒涛翻滚,加上溪旁树影晃动,恰似一条百米巨鳗往上逆动,像是要冲破天庭,景象果然壮观。正应了李白所吟的一句:“山中一夜雨,到处是飞泉。”

儒岙镇泄头岗下重峦叠嶂,石壁突兀,一条瀑布从山巅飞奔而泻时,受到沿道岩头突出部分的多处碰撞,溅起水花片片。高达60米的飞瀑,似一条飞舞着的飘带从天抖落,人称三泄瀑,美不胜收。走近瀑布,烟雨阵阵,纷纷扬扬,确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感。

从儒岙镇官元庙油竹坑自然村进去,行二三里,可见两座相连的小水电站和一座小石桥,从石桥溯山谷的大溪上行,两岸危崖壁立,林木森森。溪涧怪石累累,瀑潭相叠。看那飞瀑,多而奇,有虎哮瀑、龙吟瀑、含羞瀑、跨马瀑、五级瀑……多以瀑的气势而名。看那水潭,多而怪,有畚箕潭、米筛潭、元宝潭、四角潭、大龙潭……却以水潭的形状、大小而名。有两个潭更为独特,一是“哒粥潭”,因为瀑急潭深,水花往上扑溅,酷似一锅刚煮开的粥直冒热气。另一个是“跌落水”,那瀑泉从高达 30 米的削壁上陡然而泻,山民们觉得用“跌落水”来形容才为贴切。

经过千百年的冲刷,山涧的顽石也鲜活起来,有的成了农家器皿:捣臼、木勺、面杖、磨盘……有的酷似动物:狮、虎、猫、狗……有一只石青蛙,有百余吨重,拦在溪中央,使水流被迫“兵分二路”。又有一巨岩,圆滚滚、光溜溜,村民呼之“和尚头”,一飞瀑奔泻而来,正好浇在头顶,似在沐浴,好不爽快。

游龙潭坑,不像一般游山逛景那样轻松潇洒,而是要一心一意地投入,得赤脚泅水,得小心翼翼地攀越滑溜溜的石头,不然就要掉进水潭里,浅潭不要紧,干脆洗个澡,还可乘机捉鱼摸蟹,也别有风味。不过,倘若掉进深潭,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上龙潭坑,最好选择在大雨过后的第二天。那山涧之水,穿过累累顽石,汹涌而泻,恰似万马奔腾一般。

  

名木仙草

 

天姥山,这“千峰堆秀,百岭披翠”的古老山地上,生长着一批古树名木和众多的药草。

据记载,天姥山有“千余丈,萧萧然”的古枫,可惜早已不见,一些村口两三抱的枫树已属子孙辈,唯燕窠村后尚存“枫香岭”之名,可想当时枫林之茂。据说还有“雷劈仍茂”的雷劈树,却也难觅踪影。不过,石磁村却有难得的古柏。此树不高,但粗壮苍老,三四人伸手还抱不过来,树干开裂,可窥中心已空,怕是千年前的古物。村人认为此树是龙的化身,且言道“盘古分天地前,这株树就出世呢!”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用来比喻夫妻恩爱的千古名句。然而,现实生活中,比翼鸟只是人们的一种想象,但连理枝却确实有。石磁村的后山坡上,生长着一对合抱粗的连理苦槠树,两树高15米,间隔2.5米,在距地2米高处有一碗口大小的树枝将两树连在一起,呈“ H ”状。这天然形成的连理树,令人神往,乡人昵称“夫妻树”,也有人称“姐妹树”的。

在横板桥村,有一株百年茶树和一株桂花树。那斑驳的老茶树上,正绽开鲜红的花朵,好美。只见树干上贴有一则告示:“请爱护新昌县花——茶花古树”。那一株桂花则在另一山坡的隐蔽处,桂花开时,百米外可闻奇香。此桂高龄几何,谁也说不准,有说 300 年的,有道 400 年的。要说这样的古老桂花树,在儒岙中学的校园里和会墅岭墩的竹园山上也有。此外,从藤坑进山上天姥主峰拨云尖的林中还有一些野桂,难辨品种,但其散发出来的异香却沁人肺腑。故这里老辈人有口碑:天姥多桂树。此话不虚,且有史迹可证。唐宰相李德裕为浙江观察使时,遍历江南诸山,有《双碧潭》诗咏剡溪,回河北老家时,托人从天姥山寻得红桂树,培植于郊园中。并有《访剡溪樵客得红桂》一诗赞之。前面还写了小记:“比闻龙门敬善寺有红桂树,独秀伊川,尝于江南诸山访之莫致。陈侍御知予所好,因访剡溪樵客,偶得数株,移植郊园,众芳色沮,乃知敬善所有是蜀道罔草,徒得嘉名,因赋是诗,兼赠陈侍御。”从此文中,足见其对天姥红桂的偏爱。

天姥山间少有炊烟,少有污染,竹茂林丰,但也不乏岩柏、馨香花、雪里桃、白牛膝等名贵药材和山草药。枫香岭一位老农,他能如数家珍地说出这里生长的几十种草药:红木香、皈叶兰、雪里桃、野金针、天南星、半枝莲、上青下白、独叶金鸡、七叶一枝花、独叶一枝花……龙潭坑一带多吊兰和鱼鳖草等,山村有谚:“要想风湿好,多吃岩泉鱼鳖草。”燕窠的仙人洞附近更有许多“仙草”:水竹、过路黄、肺形草、威灵仙、小叶细辛等,难怪当时刘阮能看中这深山野岭,留下一段采药遇仙的佳话。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