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新昌

宋之问与浙东唐诗之路

发布时间:2023-05-18 10:02 来源:县政协 浏览次数:

卢盛江

 

据考察,唐代有400多位诗人写下了与浙东相关的1500多首诗。但是,这400多位诗人在浙东唐诗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很多是不相同的。这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要研究的宋之问,他于景龙三年(709)知贡举,以贪贿罪贬越州长史。他与浙东唐诗之路的关系,就是这些需要研究的作家和问题之一。

 

 

宋之问是唐代比较早走入浙东唐诗之路,并且留下诗歌作品的诗人。

浙东文化源远流长,但作为诗歌之路,应该源自东晋。42人参加的兰亭聚会,王羲之、孙绰、谢安等26人赋有《兰亭诗》。这是前所未有的群体诗歌创作,也因此开启了浙东唐诗之路。南渡士人从广漠苍茫的北方来到山清水秀的南方,惊叹于南方的山水之美,如王献之从山阴道上行,便发出“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世说新语·言语》)的动情赞叹。他们从山水中,从阳春佳节,薄云微风,褰裳轻航,美酒醉人中体认万化齐一的玄理,他们的思想,从名教出于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名教即自然,进而休悟到最美的自然就是山水自然,山水才是自然。他们留下了优游闲适的玄学人生,留下了表现“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 谢安《兰亭诗二首》其二)玄理的玄言诗,也留下了表现这优游闲适玄学人生的山水诗,留下了“鲜葩映林薄,游鳞戏清渠“(王彬之《兰亭诗二首》其二),“散怀山水,萧然忘羁。秀薄粲颖,疏松笼崖。游羽扇霄,鳞跃清池。归目寄欢,心冥二奇”( 王徽之《兰亭诗二首》其一),寄托适意人生的山水诗。优游适意,山水情景,正是后来浙东唐诗之路的基本主题。

东晋兰亭诗之后,有谢灵运(385--443)。谢灵运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但南渡后世居浙东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他为永嘉太守,肆情遨游。后来免官返乡,一面经营别墅,扩建庄园,一面常率僮仆数百,纵游山水,经旬不归。游山水,也题咏山水。特别是永嘉太守时期。谢灵运是古代山水诗的先祖,也开创了浙东唐诗之路山水诗的传统。

后来有谢灵运族弟谢惠连(407433),谢灵运辞官返始宁,谢惠连与何长瑜等在始宁与谢灵运学游赏山泽,留下了酬和诗文。有沈约(441--513)。沈约为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属浙西。他曾为东阳(今浙江金华)太守,途中及在任也写下不少山水诗篇。孔稚珪(447--501)为会稽人,因丁父忧而居会稽,其《旦发青林诗》和《游太平山诗》可能写浙东山水。梁丘迟(464508),吴兴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曾为永嘉太守。《旦发渔浦潭》,写舟行富春江,《与陈伯之书》写江南三月草长莺飞的宜人风光,可能与浙东有联系。任昉(460508),写《严陵濑诗》,严陵濑即严陵滩,属富阳,属浙西。写《济浙江》,浙江即钱塘江,为浙东浙西分界。则他可能到过浙东,他的《泛长溪诗》、《落日泛舟东溪诗》,可能写浙西,也可能写浙东。

这之外之后,浙东似乎渐渐淡出了诗人的视线。

刘宋时期,有颜延之、鲍照、谢庄等。京城之外,颜延之(384456),到吴郡、江州、始安,诗写京口、巴陵城楼、景阳楼。鲍照(约414466),生于镇江一带,为临川国侍郎,到江州、广陵,为永安令,为秣陵令、海虞令,荆州刺史建军。谢灵运侄儿谢庄(421--466),到庐陵、江州、诗写豫章、浔阳、江都,都没有到浙东。

齐梁时期,沈约之外,王融(467--493)主要活动范围在京城。其他诗人,如谢朓(464--499)、范云(451503)、江淹(444505)、吴均(469529)、柳恽(465517),有萧衍、萧纲、萧绎等人,这些诗人,其活动范围,除京城外,都与浙东无缘。谢朓。永明八年(490)秋,谢朓为萧子隆功曹参军,在荆州江陵。明帝建武二年(495),出为宣城太守,写了很多山水诗,但那在宣城。后来他赴湘州,至京口,都不在浙东。范云为郢州西曹书佐,入南徐州,奉使北魏,出为零陵内史,始兴内史,迁广州刺史,虽宋齐易代之时(479),竟陵王萧子良为会稽太守,范云入子良幕中,有过浙东生活经历,但诗中写渡黄河,写零陵新亭。除《治西湖诗》可能作于浙江,其他未见浙东诗。江淹入始安王幕,建平王幕,巴陵王常侍,至雍州,入丹阳尹景素幕,随转吴兴、湘州、荆州、南徐州,为建安吴兴令,出为庐陵内史,为宣城太守。何逊为萧伟掌书记,在江州,又为萧秀幕参军,在郢州。吴均为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到过寿阳、湘州、吴兴、扬州、江州。柳恽为吴兴太守,广州刺史。都或者未到过浙东,或者虽可能到过,但未写浙东诗。萧衍、萧纲、萧绎的《江南弄》(萧衍、萧纲均有),《采莲曲》、《半路溪》(萧纲、萧绎均有),《春江曲》(萧纲),《望江中月影》(萧绎)等诗,虽写江南,但未必是写浙东。

陈代如阴铿(?--565)、江总(519594)、徐陵(507583)。阴铿家居南平郡(今湖北公安西至湖南安乡北一带),曾在江州萧绎幕中,为始兴王参军,为故彰令,晋陵太守。他写山水,写的是江津,五洲、开善寺、胡彰县、广陵岸、湘州。江总为临安令,在广州多年。陆黯起兵讨侯景而败,江总逃至会稽,居龙华寺,作《修心赋》,算是在浙东的创作,但是,他写广州城南楼,虎丘山精舍,却未见写浙东山水,他写的龙丘岩精舍和明庆寺,未必是浙东。两人都未见浙东诗。徐陵为南平王行参军,赴荆州湘东王纪室参军,出合东魏。虽曾出为上虞令,但诗中写关山月、洛阳道、陇头水、长安道,其《春日》当写江南景致,但不一定写浙东。

隋代卢思道(535--586)、杨素(?--606)、薛道衡(540--609)、杨广(569--619)等,均为北朝或北方诗人,主要活动范围都在北方。杨广曾南游,但也只到江都(扬州)。他们都没有到过浙东,没有写浙东诗。

至初唐。如虞世南(558638),自隋及唐,都在朝为官,诗多写边塞,虽为越州余姚人,却未见写浙东诗。王绩(590644),到过南方,也只是除扬州六合县丞而已。本为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归隐也是写北方家乡龙门的田园诗。初唐四杰中卢照邻(634--686?)、王勃(650676)二人。卢照邻幽州范阳人,为仕到过寿州、襄州、益州、庭州。王勃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南游巴蜀,赴交趾探亲,路经南昌。他们两人诗写陕西陇县分水岭、陈仓,写阆州晋安亭、益府、梓州、青城山玉清观(卢照邻),写诗写巴蜀,写乐山麻平、佛迹寺、普安梁岷,写大散关,写南昌滕王阁(王勃),但是没有写浙东。值得注意的是初唐四杰中的杨炯(650693?)。杨炯为华州华阴(今陕西)人,为仕到过梓州。后为婺州盈川令,为官浙东,却未见留下浙东诗。同时的有沈佺期(约656713),相州内黄人。因附张易之,流放驩州。陈子昂(661702),梓州射洪(四川)人。曾随军北征契丹,后辞官返乡。刘希夷(651679),汝州(今河南昨汝)人。张若虚(约660720),扬州(今江苏)人。均未到过浙东,也未见浙东诗。

宋之问之前初唐浙东诗,据徐跃龙先生《天姥山志》载录,有魏徵(580--643)《宿沃洲山寺》,诗写:“崆峒山叟到江东,荷杖来寻支遁踪。马迹几经青草没,仙坛依旧白云封。一声清馨海边月,十里香风涧底松。何代沃洲今夜兴,倚栏来听赤城钟。”未标出处。清编《全唐诗》存魏徵六首,未见此诗。此诗为严整的七律之体,而魏徵时七律尚未成熟。此诗诗见也不似魏徵。从史料记载看,魏徵于隋末参加李密义军,李官败,降唐,后一直在朝辅佐唐太宗,未见其到过浙东。因此,此诗疑为伪作。

宋之问之前,初唐诗人走过浙东,并留下浙东诗,比较可信的,是骆宾王。骆宾王(627--684?)为婺州义乌(今浙江)人,后又出为临海丞,临海在浙东。他有六首诗与浙东有关。著名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作于七岁,当在家乡所作,表现浙东儿童的才智。《望乡夕泛》:“归怀剩不安,促榜犯风澜。落宿含楼近,浮月带江寒。喜逐行前至,忧从望里宽。今夜南枝鹊,应无绕树难。”只是望乡,诗并不作于浙东。《送刘少府游越州》:“一丘余枕石,三越尔怀铅。离亭分鹤盖,别岸指龙川。露下蝉声断,寒来雁影连。如何沟水上,凄断听离弦。”送人游越州,诗人也不在越州。另几首,《久客临海有怀》:“天涯非日观,地屺望星楼。练光摇乱马,剑气上连牛。草湿姑苏夕,叶下洞庭秋。欲知凄断意,江上涉安流。”这是临海丞任上所作。泰山日观峰,金陵望星楼,吴门马如白练,豫章丰城剑气冲斗牛,还写姑苏夕,洞庭秋,唯一没有写的是浙东也是他家乡的美景。《早发诸暨》:“征夫怀远路,夙驾上危峦。薄烟横绝巘,轻冻涩回湍。野雾连空暗,山风入曙寒。帝城临灞涘,禹穴枕江干。橘性行应化,蓬心去不安。独掩穷途泪,长歌行路难。”同样看不到对浙东也是家乡秀丽山水的描写,而代之以伤感的情调和旅途的艰辛。《全唐诗》卷七八录骆宾王《称心寺》:“征帆恣远寻,逶迤过称心。凝滞蘅蕖(?)岸,沿洄楂柚林。穿溆不厌曲,舣潭惟爱深。为乐凡几许,听取舟中琴。”称心寺在上虞。只是在这首诗里,才有对浙东景致的欣赏,才有点悠闲的心境。但这首诗,陶敏、易淑琼《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谓:“此诗亦见《诗渊》三八二六页,所据为宋之问原集,故当为宋作。”骆宾王虽出生在浙东,并有临海丞的经历,但他的浙东诗,数量既少,又远不足于表现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内蕴。

浙东唐诗之路,进入唐代之后,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宋之问(656--712)。

 

 

宋之问为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并非浙东人。他进入浙东,或者说走上浙东唐诗之路,在景龙三年(709)被贬越州长史之后。

被贬越州长史之后,宋之问从钱塘、杭州到浙东,游览了很多地方。

他走了钱塘江。《钱江晓寄十三弟》写道:晓泊钱塘渚,开帘远望通。”据敏、易淑琼《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校记”:“此诗宋集诸本未收,见《诗渊》七八五页。”他游了杭州天竺寺,有《题杭州天竺寺》,天竺寺,又称灵隐寺。这是途中。

到越州,宋之问晋谒了禹庙。有《祭禹庙文》,言:“维大唐景龙三年岁次已酉月日,越州长史宋之问,谨以清酌之奠,敢昭告于夏后之灵。”另有《谒禹庙》诗。

他探禹穴,游若耶溪、石帆山、镜湖。有《游禹穴回出若耶》,诗写道:“禹穴今朝到,耶溪此路通。”又写道:“石帆摇海上,天镜落湖中。”石帆即石帆山,“天镜落湖中”即写镜湖。又有《泛镜湖南溪》,南溪即若耶溪。诗写道:“犹闻可怜处,更在若耶溪。”他有多首诗写到镜湖和若耶溪。有《春湖古意》三首。陶敏、易淑琼《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校记谓,第二首和第三首,“宋集诸本未收,见《诗渊》二二二八页”。诗其一写:“落日游南湖,果掷颜如玉。”是游湖。其三:“妾住若耶溪,溪深夜难越。”是游若耶溪。其二:“碧水春逶迤,荡舟桃李枝。”可能既游镜湖,又游若耶溪。又有《早春泛镜湖》,此诗《全唐诗》未录,孙望《全唐诗补逸》卷三从《永乐大典》卷二二六七“镜湖条”中辑出。诗写:“漾舟喜湖广,湖广趣非一。”

他的诗一次又一次写到镜湖、若耶溪。《江南曲》:“待君消瘦尽,日暮碧江潭。”应该是若耶溪。湖中别鉴上人》,《郡宅中斋》:“郡宅枕层岭,春湖绕芳甸。”“越俗镜中行,夏祠云表见。”都是镜湖。写若耶溪,当然也写若耶溪浣纱的西施和浣纱石即西施石。有《西施浣纱篇》。陶敏、易淑琼《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校记:“此诗宋集诸本未收,见《诗渊》六三页。”诗写:“西施旧石在,苔藓日于滋。”

他游越州的各个寺院。游法华寺。有两首《游法华寺》诗。游云门寺,有《宿云门寺》和《游云门寺》。游称心寺,有一首《称心寺》,此诗《全唐诗》卷七八作骆宾王作。陶敏、易淑琼《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校记:“诗非骆集原有无疑。此诗亦见《诗渊》三八二六页,所据为宋之问原集,故当为宋作。”两首《游称心寺》,其中步陟招提寺”一首,陶敏、易淑琼《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校记:“此诗宋集诸本未收,见《嘉泰会稽志》卷七。”

宋之问的诗还写到很多地方。《题杭州天竺寺》: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这是写到天台山。《送司马道士游天台》:蓬莱阙下长相忆,桐柏山头去不归。桐柏山即天台山。这也是写到天台山。

景龙四年春祠海》:“四明北群山,遗老莫辨处。”《郡宅中斋》:讼寝归四明。这是写到四明山,而且后诗是说公务完了之后,要归四明山。景龙四年春祠海》又写:“虽叹出关远,始知临海趣。”“临海”,其实兼指地名。宋之问此诗前写“鸡鸣见日出”,《述异记》:“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鸡随之鸣。”是写仙境。又写:“安期今何在,方丈蔑寻路。”安期生,传说中仙人。方丈,海中仙山。又写:“仙事与世隔,冥搜徒已屡。”明确写仙事。又有前引“四明背群山,遗老莫辨处。”据下引孙绰《游天台山赋》:“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神仙之所窟宅。”四明、遗老,也是写仙山仙人。“临海”,出谢灵运有《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诗之第四章即云:“攒念攻别心,旦发清溪阴。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还期那可寻。倘遇浮丘公,长绝子徽音。”临海峤而遇浮丘公,也写仙趣。宋之问景龙四年春祠海》“虽叹出关远,始知临海趣”二句中的“临海趣”,显然用谢灵运诗中意,也是写仙趣。宋之问诗之“临海”即谢灵运诗之“临海峤”。

《湖中别鉴上人》:“自有灵佳寺,何用沃洲禅。”灵佳寺即灵嘉寺,在越州。沃洲,山名,在今浙江新昌。《宿云门寺》:“再来期春暮,当造林端穷。庶几踪谢客,开山投剡中。”这是剡中。

宋之问没有直接写游天台山、四明山、剡中、临海、沃洲山、天姥山。但是,《新唐书·宋之问传》:“(宋之问)改越州长史。颇自力为政,穷历剡溪山,置酒赋诗,流布京师。”宋之问后来流钦州,有《桂州三月三日》诗,回忆越中生活,有这样的描述:“载笔儒林多岁月,襆被文昌佐吴越。越中山海高且深,兴来无处不登临。永和九年刺海郡,暮春三月醉山阴。”说的是穷历剡溪山”,是“兴来无处不登临”,就是到处都游历过。所谓剡溪山”,应该指剡中一带的水和山。包括剡溪和天姥山、沃州山都在内。当然,还有永和九年王羲之等人暮春三月醉山阴,聚会赋诗的兰亭。

宋之问与司马承祯有交往,有《寄天台司马道士》:“卧来生白发,览镜忽成丝。远愧餐霞子,童颜且自持。旧游惜疏旷,微尚日磷缁。不寄西山药,何由东海期。”(《全唐诗》卷五二),又有《送司马道士游天台》:“羽客笙歌此地违,离筵数处白云飞。蓬莱阙下长相忆,桐柏山头去不归。”(《全唐诗》卷五三)桐柏山即天台山。又有《冬宵引赠司马承祯》:“河有冰兮山有雪,北户墐兮行人绝。独坐山中兮对松月,怀美人兮屡盈缺。明月的的寒潭中,青松幽幽吟劲风。此情不向俗人说,爱而不见恨无穷。”(《全唐诗》卷五一)司马承祯有《答宋之问》:“时既暮兮节欲春,山林寂兮怀幽人。登奇峰兮望白云,怅缅邈兮象欲纷。白云悠悠去不返,寒风飕飕吹日晚。不见其人谁与言,归坐弹琴思逾远。”(《全唐诗》卷八五二)作为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的司马承祯,时在天台山玉霄峰构筑庐舍隐居修行。宋之问如从会稽去看望他,沿途应该游历四明山、沃洲山、天姥山、剡中,也可能再往前,游历临海,以满足他所写的“临海趣”。前引《宿云门寺》写:“庶几踪谢客,开山投剡中。”开山,写谢灵运,《宋书·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居会稽始宁,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前引谢灵运《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第四章云:“攒念攻别心,旦发清溪阴。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宋诗显然用谢诗句意,不但投剡中宿,而且当暗含“明登天姥岑”之意。他被贬越州,未到之前,计划到会稽郡,还在广陵(扬州),《伤王七秘书监寄呈扬州陆长史通简府僚广陵以广好事》就写:我行会稽郡,路出广陵东。”后来他果然到了“会稽郡”。前引诗他说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题杭州天竺寺》),又说“庶几踪谢客,开山投剡中”( 《宿云门寺》),又写四明山、沃洲山,临海,预想之词,后来应该都游历过。《新唐书》本传所说穷历剡溪山”,应该是有根据的。这样看来,浙东唐诗之路的核心地段,宋之问基本上都游历过。

宋之问所游历的,都富有浙东历史传统特色和文化内涵,都是浙东的名山名水名寺。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是东晋名寺。禹庙在越州稽山,《舆地纪胜》卷一○绍兴府:“大禹陵,在稽山,禹巡狩江南,上苗山,会计诸候,死而葬焉。苗山后更名会稽。”又:“禹庙在会稽东南十二里。”禹穴,在越州稽山上,《汉书·司马迁传》注引张晏曰:“禹巡狩至会稽而崩,因葬焉。上有孔穴,民间云禹入此穴。”是纪念大禹的胜迹。若耶溪,《舆地纪胜》卷一○:“若耶溪,在会稽东二十五里。”因西施浣纱而有名,《舆地纪胜》卷一○:“浣纱石在会稽若耶溪。一名西施石。”法华寺、云门寺、称心寺,都是越州名寺。法华寺在越州山阴县南秦望山,晋义熙十二年释昙翼建,后改名天衣寺。《舆地纪胜》卷一○绍兴府:“云门山,在会稽南三十一里,有雍熙寺,为州之伟观。昔王子敬居此,有五色祥云,诏建寺,号云门。”《舆地纪胜》卷一○越州:“称心寺,在会稽县东北四十五里,在唐为名山(寺),与云门、天衣埒。”

天台山,《太平寰宇记》卷九八台州天台县:“天台山在州西一百一十里。”《文选》卷一一孙绰《游天台山赋》:“跨穹隆之县磴,临万丈之绝冥。”李善注:“县磴,石桥也。顾恺之《启蒙记》:‘天台山石桥,路径不盈尺,长数十步,步至滑,下临绝冥之涧。”天台山既因山峻水清而出名,也因天台宗创立于此而带有宗教色彩。作为中国佛教第一宗的天台宗,其创立者智顗(538598),于陈太建七年(575)入天台山实修止观,后又于隋开皇十六年(596)返归天台,重整山寺,习静林泉。智顗圆寂后,时为扬州总督的晋王杨广依其遗愿在天台山创建佛寺,于大业元年(605)即帝位后,赐名国清寺。

四明山、沃洲山、天姥山,都是剡中名山。《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六越州余姚县:“四明山,在县西一百五十里。”如前引孙绰《游天台山赋》,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神仙之所窟宅。沃洲山,在今浙江新昌。白居易《沃洲山禅院记》:“沃洲山在剡县南三十里,禅院在沃洲山之阳,天姥岑之阴。”晋西天竺僧白道猷开兹山,作《招道壹归隐沃洲》,诗云:“连峰数十里,修竹带平津。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东晋高僧支遁慕沃洲清幽,欲买山而隐。《高僧传》卷四《支遁传》:“王羲之时有会稽,素闻遁名,……后遁既还剡,经由于郡,王故往诣遁,观其风力。既至,王谓遁曰:‘《逍遥篇》可得闻乎?’遁乃作数千言,标揭新理,才藻惊绝。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仍请住灵嘉寺,愈存相近。俄又投迹剡山,于沃洲小岭立寺行道。”

浙东唐诗之路的核心地段,这些名山名水名寺,东晋兰亭宴集之后,谢灵运之后,还不太有人认真走过。入唐重走浙东诗路的,宋之问是第一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